易联vpn使用教程
朋友的吐槽,无法共情却不能置之不理;长辈来催婚,不胜其烦但又避无可避;一段对话,明明已经词穷却不知道该如何礼貌结束……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“社交无能”时刻?
面对窘境,适时说几句无伤大雅的万金油话术、甩几张诙谐可爱人畜无害的表情包,既免去了相顾无言的尴尬、不至于因态度冷漠伤害到人际关系,也不会过度消耗自己的心力。互联网上,越来越多人修炼起了“社交糊弄”的功夫。
入门级的糊弄,有及时抓住对方关键词予以肯定的“同义反复”,如“你说的很有道理啊”“那确实”;也有专注于营造氛围的“夸张回应”,如以感叹词或一大串“哈哈哈哈哈”实现与对方的同悲同喜。
更高阶的糊弄则化身“捧哏”,通过“然后呢”“你怎样解决的”等语句引导对话延续,满足对方的倾诉欲。
法则虽简,却包含了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必备的一些元素,比如关注、倾听、共情等,核心要义是放大情绪、模糊观点。无论出于何种原因,当人们想从“被迫社交”的场景中脱身,便可巧妙利用这些“太极话术”,为自己搭建一湾低成本的社交“避风港”。
“糊弄”这个略带贬义的词汇,也折射出移动互联网时代“交流的无奈”。英国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曾提出一个著名的“邓巴数字”定律,即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大约是150人。但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,人与人的相遇变得容易了,不少人的联系人列表早已动辄上千人。对许多人来说,从容地应对膨胀的社交并非一件易事,社交速度和社交密度增加所带来的“社交倦怠”,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时代症候。
在这个互联网无远弗届的时代易联vpn使用教程,“社交糊弄”恐怕也是保持边界感的一剂偏方。长期以来,社交网络重塑着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。从“点赞之交”到“文字讨好症”、“社交糊弄学”,再到“群体性孤独”,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,正是人们对网络社交模式和边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反思。
面对碎片化、并发式、即时性的线上社交网络,在一些分身乏术、难以感同身受时刻,用一些无伤大雅、不费力的小技巧,既照顾到对方的情绪,又容许自己拥有几分“留白”或许正是夹缝中的“最优解”。换个角度,当社交过载的压力袭来,“社交糊弄学”悄然走红或许也是一种提醒:除了被迫糊弄,学会“数字减负”,适度“反连接”,也是当代人必修的媒介素养。
尽管“社交糊弄”已成为许多互联网冲浪儿心照不宣的社交技巧,但正如某社区网站“糊弄学”兴趣小组介绍中所说的,人们奉行的,是“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,而有选择地糊弄。”偶尔糊弄,张弛有度;过度糊弄,容易翻车。
无论面对面,还是屏对屏,社交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:既要有赤子心,又要有分寸感。用心才能交得朋友,真诚才能赢得信赖,适度才能处得舒服。社交或许可以糊弄,但友谊是糊弄不来的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